一家上市公司连续7年财务造假的消息,在网上刷屏。
中信国安连续七年财务造假
日前,A股上市公司中信国安发布公告,令股民大吃一惊。
中信国安在不到十个月的调查中,发现其涉嫌违规信披行为,并被证监会调查。三月三日晚间,中信国安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经过调查,中信国安公司涉嫌在2009-2015年连续七年在年报中出现虚假记载。证监会拟作出以下处罚:责令中信国安限期改正,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9名相关责任人分别处以5万元至30万元罚款。
让我们看看细节。
1.在披露的《2009年度报告》《2010年度报告》《2011年度报告》《2012年度报告》《2013年度报告》《2014年度报告》中有虚假记载
该公司是中信国安公司的子公司,青海中信国安公司于2009年4月召开销售专题会议,在预计当年销售收入约4亿元的情况下,为实现其10亿元的销售目标,决定采用预售方式完成业绩,并按10%价格让利与同期商业贷款利率支付客户预付款利息(实际利率以合同双方最终结算数据为准)。
青海中信国安收到客户预售款后,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帐款),贷记预收帐款,同时通过伪造销售合同、出库单等资料虚增收入,借记应付帐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并在月底对预收帐款和应收帐款进行冲销。
青海中信国安纳入合并报表范围,2009-2014年期间营业收入虚增5.06亿元,财务费用虚增5.07亿元,利润虚增10.12亿元。
如此一来,青海中信国安利用虚增收入、少计财务费用两种手段,在2009—2014年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5.06亿元,少计财务费用5.06亿元,这样一正一反累计虚增利润总额就达10.12亿元。
2.披露了存在虚假记录的《2015年年度报告》
另外,中信国安还分别于2014年12月24日和2015年1月23日与中信国安投资签订了转让青海公司51%和49%股权的协议,中信国安在首次转让后,将剩余49%股权从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2015年1月至6月青海中信国安账面上虚增收入,少计财务费用,该期间虚增净利润6832.61万元,导致2015年账面上投资收益多计3347.98万元,占当年中信国安总投资收益的6.24%,利润总额的8.56%。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依据2005年《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拟对以下行为作出处罚:
对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罚款60万元;
对孙亚雷、李宏灿、孙璐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罚款30万元;
对吴毅群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10万元;
对李士林,罗宁,晏凤霞,李向禹和严浩宇分别处以罚款5万元和5万元。
中信国安是怎样一个公司?
由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下属的中信国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于一九九七年十月在深交所上市。主要经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业务,投资建设有线电视网、卫星通信网。2020年度半年度报告显示,中信国安的主要业务是信息与服务,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分别占总收入的99.44%和0.56%。
1月30日,中信国安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2020年度将亏损18.5亿元-22亿元,净利润预计将亏损19.4亿元-22.9亿元。由于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计提了14.80亿元的减值准备,公司所投资的联营企业利润下降,同时,子公司业务经营受到限制,亏损增加。
针对这一业绩预告,深交所向中信国安发出关注函,要求其详细说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情况及具体原因。
2010年5月17日,中信国安发布公告被证监会立案。五月十八日,该股复牌即跌。随后几个交易日,股价继续下跌,一度在5月25日最低时跌至每股2.26元。
据最新数据显示,中信国安股票市值87亿,每股2.22元。自2016年以来,中信国安股价整体呈下跌趋势。去年7月,从30元降到2.2元,降幅高达9成。
还有19万股在中信国安后面。
同一审计机构的七年
完全标准无保留
2009年至2015年期间被证监会发现财务造假,2009年至2011年期间被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收益报告和之后四年由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收益报告,均给出了标准无保留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致同的前身为京都天华,2011年,该公司吸收合并天健正信会计师事务所,最终更名为京都天华。
此外,中信国安自上市以来,先后使用了四家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也是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经历了一系列重组、更名而来。